归意

深情赢得梦魂牵——读《御制诗》谈乾隆帝痛悼孝贤皇后(作者张爱群)

清史研究院的论文
深情赢得梦魂牵——读《御制诗》谈乾隆帝痛悼孝贤皇后(张爱群)
苍翠的清东陵,埋葬着顺、康、乾、咸、同五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这些后妃寿命或长或短,与皇帝之间的感情生活或幸福或不幸,都永远埋葬在这青山之中了。对于后宫生活我们了解得不多。首先,宫廷是禁区,外人无缘得窥,妇女又没有发言权;其次,作为男主人的皇帝,也很少记述自己的私生活。所以,帝、后、妃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感受不大容易为外界所了解。
然而,清帝中有一位爱好写作的皇帝乾隆,他一生作文7000余篇,作诗4万多首,在清帝中遥遥领先,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乾隆帝作诗很用心,他形容自己专心写诗的情形,就像中了魔法一样:“措思每废餐,兀兀忘昏晓。虽云俗虑无,却被诗魔扰。”【1】在所有诗作中,最能反映他感情深度的,是他对嫡妻孝贤皇后的悼亡之作。他38岁时皇后去世,一直到89岁辞世,50年间写了100多首诗歌,沉痛悼念这位结缡22年的生活伴侣。这些诗作,虽不能直接反映后宫生活的全貌,但总有蛛丝马迹能帮助我们勾勒孝贤皇后的形象,了解帝后生活的一些侧面。这些作品,记述了他失去爱侣之后的痛、悲、恨、怨、愁、闷,他的孤独、凄凉和无奈,以及丝丝如缕的忆念。这些诗读来真挚感人,鲜活生动,帮助我们从一个常人而不是君主的角度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从时间跨度上,我们把这些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皇后梓宫回京到奉移静安庄。这一阶段乾隆的活动以丧事为中心,诗作密集,感情浓烈。2、梓宫奉移静安庄至安葬地宫前。这一阶段乾隆帝生活渐渐恢复正常,但诗作感情浓度依旧不减。3、皇后安葬陵寝直至乾隆辞世。孝贤皇后丧事完全结束,乾隆帝的诗作也从情感浓烈,转变成如丝如缕的回忆。

一、亦知悲底益,无奈思如煎
孝贤皇后小于乾隆帝一岁,生于康熙五十年,姓富察氏,父家地位显赫,本人举止端庄。16岁嫁与皇四子弘历为嫡妻。9年后弘历继位为帝,她被册立为后。尽管乾隆妃嫔不少,但帝后之间一向感情融洽。她生有二子二女。乾隆帝有立嫡子为储的一大心愿,刚刚登基,便秘立皇后所生之子永琏为皇太子。永琏夭折后,又欲立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永琮为储,也因永琮夭折而未果。这两次失去爱子,对乾隆与富察氏夫妇打击不小。随着永琮的死,皇后的身体也开始虚弱。
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奉皇太后东巡泰山,皇后亦陪同前往。回銮时行至德州,三月十一日皇后病逝于旅船上,时年37岁。乾隆帝急命舟次昼夜兼程,赶回京师。三月十七日,灵柩送人生前寝宫长春宫。乾隆帝服缟素治丧。从此开始了他的祭奠活动和漫长的贯穿一生的怀念。
丧事初期,诗作密集,从诗歌的写作契机上看,大致分为几类:追踪丧事进程、睹物思人、临境述悲、触景生情、感时忆旧、咏梦和遣闷等。
(一)先说第一类追踪丧事进程。
皇后梓宫初置长春宫,二十五日移往景山观德殿,十月七日送至东直门外静安庄暂放。乾隆诗跟踪了这一过程,举凡丧满周月、二月、百日、奉移,没有不作诗哀悼的。第一首诗是《大行皇后挽词》,总结性地叙述了夫妻共同生活22年的感情之深,思亲之痛。现摘录如下: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栉服警空设,兰帷尚低垂,回思相对坐,忍泪惜娇儿。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绝伦轶巾帼,遣泽感嫔嫱。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不堪回忆日,掷笔黯神伤。
诗中把皇后比作一把朱琴,人亡如同弦断。长春宫内,布置得如同皇后生时,兰帷低垂,衣服摆好,但物在人亡。回想痛失爱子时,两人相对而坐,心酸落泪。侍奉皇太后尽孝,待妃嫔们宽厚。时刻不忘皇帝的寒暖,与皇帝愁喜与共,同甘共辛。失去了这样的贴心人,叫人怎能忍受。两个儿子早亡,只剩一个女儿,可怜此女没了母亲!那里还忍心诵读去年为皇后写就的《关睢》诗!往事不堪回忆,扔笔不写了吧!
三月二十五日,梓宫在长春宫停放9天后,移至景山观德殿。这一天行启奠礼,乾隆帝“情不自禁,再成长律”。他把自己的愁悲看作天下第一等大事,太阳在他眼里,也失去了光彩,山花的绚烂,也成了“恶红”。他与皇后20年同心结好,转眼成了东逝之水,从这里,他参透了生死之为幻,恩情之为空。这对一个人世间至高无上的君主来说,是遇到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死神对他的挫折。从诗中我们还看到,对待皇后的生命,乾隆帝甚至比对有可能承嗣大统的嫡皇子的生命看得更为贵重。“早知失子兼亡母,当初何必盼梦熊”。梦熊,语出《诗经》,“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后喻为生子。要知道,生男孩,坐江山,这是后宫的头等大事。乾隆竞感慨要是不生了这两个男孩,也许就不会带走他们的母亲了。可见乾隆对皇后感情之深到了何种程度。诗为:“凤鞲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温清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因参生死俱为幻,毕竟恩情总是空。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2】他为皇后,已经哭得泪中带血了。
四月十一日,是皇后故去一个月。他念及“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矣”,写有一首七言诗。回忆东巡出发前一天,自己写了一首诗,叫“昔昔盐”,结尾一句是“一去不复返,谁能惜马蹄”,现在看来此句不祥,竟成诗谶。如今“绵裘角枕惟增怨”,自己“悲生痛定尚销魂”。【3】
皇后故去两个月时,乾隆已遵礼制,释服摘缨除发,这时的乾隆,还是不能摆脱对皇后思念的煎熬,由于“丧事日远”,他“益切哀惊”,写有“亦知悲底益,无奈思如煎”的诗句。【4】
帝、后死了以后,都要定谥号,作为对其一生的评价。一般都是大臣拟定,皇帝审批。读《五月二十一日荐孝贤皇后谥号,御太和门阅册宝,怆然有述》一诗,我们知道,对自己挚爱异常的皇后,乾隆亲自拟定谥号。乾隆说,知妇莫如夫,皇后对皇考(雍正帝)诚敬,对皇母孝养,对自己尽礼,视各宫皇子如同己出,待下极为宽仁,这也是宫中府中人人所尽知和感佩的。既孝且贤,谥以“孝贤”。皇后完美的人格足以当得起此二字。再有,为死去的慧贤皇贵妃定谥时,皇后开玩笑说,将来自己希望用孝贤为谥。一句玩笑,“竟成久要”。这也是选用此二字的理由。五月二十一日,行上谥礼,乾隆帝御太和门颁册宝。而上谥礼已用吉礼,不用丧仪了。这使皇帝惊丧仪之渐远,“尤增痛悼”了。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已到百日忌辰。清俗,臣民遇丧,满百日方除服。乾隆身为帝王,十二日便除了服,但百日究竟是大忌。他写了“效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的长诗,评述此时的心境和处境:“别后已杳杳,忆前犹历历,嗟哉长春宫,遗像空悬壁。倾爵酒频酹,拭巾泪犹滴。滴泪不能干,平生恩爱积。齐物惭未能,难学庄盆击。独旦不能眠,欹枕怀百端。凉秋率感人,况逢形影单。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潘岳是西晋文学家,以悼亡诗著名。他说,十旬一下子就来临,我并没觉得时间有多长,就像才过一天一样。分别后杳不可知,但往事还是历历在目。长春宫里,只有遗像空悬。为皇后奠酒,尽一种诚心,可一心又纷乱为百下。爵中之酒已倾尽,眼泪还是不能干。为什么?平生恩爱积聚太多啊!难学庄子那样潇洒,妻子死了,击盆而歌。独自不能入睡,靠着枕头心怀百端。秋天本是凄凉日,况又碰此形只影单时!三宫六院,妃嫔齐备,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从这里我们看到,皇后的逝世,造成了皇帝感情上的巨大空白,这一空白,后宫一时无法填补。

(二)
第二类是睹物思人之作。二十多年的美满姻缘,留下了皇后无数的痕迹。处于思念当中的乾隆帝,一旦见到与皇后有关的物件,便引发出无限的痛怀。
一天,乾隆见到了一只燧囊,是皇后亲手所做,又引出了一段回想。一向羡慕古风,提倡节俭的乾隆帝,在阅读祖父康熙皇帝御制《清文鉴》时,知道了一种满族生活旧俗,用鹿尾绒毛搓成线,代替金线,绣在袖口。那是由于当时满族居住在关外,金线很难搞到。一年秋天,皇后伴驾在塞外较猎时,乾隆帝偶然想起这个发现,告诉了皇后。皇后非常在意,转年真的用鹿毛缝制了一个装打火石用的燧囊,献给丈夫。如今拿着这件遗物,只剩满眼的泪水了,“因成长句,以志遗徽”。盛赞孝贤皇后“共我同心思示俭,即兹知要允称贤”【5】。
弁益是南宋画家,他的《捣衣图》为乾隆和皇后所喜爱。此图作于嘉熙四年(1240年),描写32个妇女,各具劳动姿态,背景为庭院秋深,一片凄凉。表现闺中妇女思念征夫之情。这幅画作,夫妻曾同殿展玩,乾隆还曾为此图题旬。一日,乾隆在欣赏画作时,又见到了这件作品,顿时泪如雨下,再次为此图题诗。(见《再题牟益捣衣图用高士奇旧题韵》)
(三)
第三类为临境述悲之作。乾隆帝不仅睹物思人,凡是与皇后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如圆明园、御园、瀛台等,都能引起追忆,真是“触怀无处不伤情”。
圆明园内的长春仙馆,是弘历夫妇婚后两年,雍正帝赐居之所。乾隆即位后,这里成为皇后宴息之处,每当年节或伏天腊月,皇后都要把太后接来奉养。算来整整有20年了。皇后故去的第一个夏天,乾隆来到这里,见到“榭柳台花依旧荣”,发出了“长春仙馆顿成秋”的哀叹。(见《首夏圆明园》)在御园,乾隆“但逢景物试追想,率觉凄凉不忍言”(《仲夏御园闲咏》)。在瀛台,满眼的“山亭水榭间”,到处都是与皇后“并辇同舟所”。(《雨后瀛台》)到处都是皇后的足迹,到处不见皇后的身影。只余生者“怆尔独延伫”,满怀寂寞情了。

(四)
第四类为触景生情。伤心人最容易触景生情。观花赏月,无不动心。
乾隆帝看大雁南飞,联想自己的遭遇,写道:“行看鸿雁至,应有独离群。”(《秋日效瘐信体》)见天上月明,也忆起故人,谓“同观人去遥,玉轮依旧朗”(《六月十一日偶成》)。
还有使乾隆泪欲沾襟的是对雨。农业社会,人生有两大难题,那就是死神之不可战胜和天公之不可预料。乾隆遭遇了第一个难题,又把第二个难题扛在肩上。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如果久旱不雨,就要祈雨,如果久雨不霁,又要祈晴。作为一国之君,除治理百姓外,还要代替百姓向上天祈雨。如祈雨不应,便心急如焚。孝贤皇后在世时,丈夫祈雨她跟着着急,雨沛甘霖,她跟着宽慰。皇后辞世的当年,又值天早,乾隆祈雨多日,天公都未予理睬,直弄
得他“盼霖伤逝两如煎”。而当倾盆大雨终于来临时,在观德殿孝贤皇后灵前奠酒的乾隆帝,却痛想着,再也见不到皇后舒心的笑容了。“观德空陈幔,还能相慰否?”(《雨二首》)
(五)遇有节令,感时忆旧,是悼亡诗的又一个内容。
七月初七日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天下情人们的节日。苦闷的乾隆在“鹊桥节已近”之时,却“愁望绛河旁”(《七月朔日作》)。绛河,即银河,语见王达《蠡海集·天文类》,杜审言《七夕》诗。在《七夕感事诗》中,乾隆责问上天:“秋怀容易感,七夕感偏多。天不知情海,谁教设绛河。”他羡慕牛郎织女尚能一年一会,恨自己与皇后永远不得重逢。“似彼何妨别,如予岂重逢,拟向天孙问,白云千万重。”到哪里去抗议命运呢?
中元节也是民间一大节日。这一天雾雨漾漾。乾隆记录这天的情形是:“霏微时作雨,助我泪芬丝。”【6】
七月十八日,对乾隆皇帝来说,是永生难忘的好日子。雍正五年的这一天,17岁的少年迎娶了16岁的新娘,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22年的美满婚姻。然而,结缡22周年纪念日这天,皇后已故去4个月了。乾隆帝来到妻子灵前,亲奠殡宫。他抚时追旧,“寓哀有作”:为奠含悲爵,回思合卺卮,廿年成梦境,一夕恨川涯。【7】 20年的幸福像梦一样结束,怎能不恨那带走皇后生命的冥冥之神!

七夕、中元过去后,转眼就是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关情最是团栾节”。每年的中秋夫妻都是在同赏“急管繁弦”的热闹中度过的,今年却是“即景偏伤黯淡魂”(《中秋漫赋》)。
(六)
咏梦和遣闷。离开无奈的现实,能给焦灼的心灵一丝安慰的只有梦境了。所以乾隆这一段写梦的诗和涉及梦的诗句较多。
在一首题为《梦》的诗里,他记述了自己一场梦的片段:其来不告去无辞,两字平安报我知,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先皇后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像平时一样叮嘱家事。醒来方知是梦,泪水把枕头打湿。寂静中悲风吹来,轻轻拂过帘帷。
为了在梦中与皇后相见,他甚至愿意长睡不醒。“心内芳型眼内容,但相关处总无惊。思量不及曹腾睡,犹得时常梦里逢。”(《无惊》)惊,指心情,又特指欢愉的心情。曹腾,东汉宦官。心里装的是皇后的形象,眼里见的,还是皇后的芳容,与其这样不得相见,还不如像曹腾一样睡去,还能在梦中相聚。
悲伤过后,就是烦闷。他有“遣闷”、“消闷”等诗。如《消闷三首》:常时每借诗消闷,迩日诗成闷转深。不解忧心旦夕忡,芳型如在思何穷。闷就是无奈。想消闷而闷不消,不堪忍受而又必须忍受,就是因为挥赶不去皇后的影子。
总之,这一时期乾隆的悲悼之作很多,感人肺腑的倾诉举不胜举。读这些作品,如同掉进一个感情的海洋。

二、虽顺时而行乐,忆去岁而难忘
十月七日,皇后的梓宫即将送往静安庄暂放。天亮就要发引,就要远离,乾隆凄然神伤,技泪赋诗:风辘平明将奉移,欲留不住我心悲。重垣纵复如中禁,肠断荒郊朔簌吹。【8】在那里,道道墙围纵如禁城一样繁复,终究不过是野地荒郊,北风呼啸,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此后,岁暮、清明及小祥、大祥,皇后的生日、忌辰,乾隆都不忘去静安庄奠酒。每去也必赋诗志悲。后来,乾隆又册立了新皇后,又开始行围、出巡,生活渐渐恢复正常。但对先皇后的深情依然不减。皇后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细雨纷纷,他怀着“两眶清泪一心寒”,写道:“青齐客岁魂堪断,同去谁期便永分。”【9】秋天将至塞上行围,出发前去静安庄告别,“行秋驾将发,别恨赋难穷”【10】。围毕回到避暑山庄,这里又是遍布皇后足迹的地方。“每到曷然频忆旧,尘根底事未全降”【11】。生活还要照常过,年节还要照常行乐。但在乾隆心中,“虽顺时而行乐,忆去岁而难忘”,心中还是有隐痛。
皇后故去两年后,宫廷又迎来佳节,在热闹繁忙之际,乾隆独自一人来到皇后居住过的地方凭吊。“椒阁蛛尘落玉筵,华烟曷过意凄然。那忘琴瑟娱良夜,忽寂珩璜向两年”【12】。
引人注目的是,在对待册立新皇后的事情上,仍走不出先皇后的阴影。乾隆十四年(1749年)四月,在皇太后提议下,册封贵妃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这是为下一步册封皇后做准备。在庆成礼上,乾隆帝记述自己的感受是“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13】。心绪仍笼罩在怅惘中。十五年八月,乾隆“勉遵前谕”,正式册立乌拉那拉氏为后。有趣的是,乾隆来到静安庄,为此向先皇后大大解释一番。他说,与先皇后齐眉举案,白头偕老是我的夙愿。继弦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必定要有人上养太后,下率九位,这是一个要缺,不容虚置。“十行伫颁诏,百感纷萦思”,真是百感交集呀。仿佛先皇后也在凤帷前,来相慰于我。(《诣静安庄奠酒》)
秋天,与新皇后陪同皇太后巡幸嵩山,在真定行宫驻跸。晚上闲坐,忆起孝贤皇后也曾来此,写道:“劝餐非昔侣,举案是新缘。”【14】对新皇后虽没有不满,仍流露出些许的惋憾。在祭奠孝贤皇后去世三周年诗中,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15】故剑,指结发之妻,语出汉宣帝,见《汉书.夕}、戚传上》。他把现皇后比喻成新琴,觉得新皇后没什么不好,但终究不如与发妻那样默契。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皇太后六旬大庆,乾隆帝奉太后南巡。三月将是先皇后三周年忌辰,而那时乾隆一行也不在京师了,所以,他提前来到静安庄致祭。此次南巡,要经过山东,也就是孝贤皇后病逝的地方,他“感成长律”,形容自己此时的心情,“青齐此去经由路,未拟思量早怆神”【16】,人还没有到故地,心神已不堪重负。
到达山东后,临曲阜祭孔,但却不入济南城。“大明湖已是银河,鹊驾桥成不再过”【17】,只是“付与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因为大明湖在驻跸行宫之北。
三周年忌辰这天,乾隆虽在旅途,且行前已预祭过,但因不得亲至静安庄酹酒,因而“痛比云遥”,写诗赋恨:独旦歌来三辰周,心惊岁月信如流,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18】孝贤皇后之死正值三年前的清明节后。
旅途归来,乾隆帝还是去了静安庄亲自祭奠,补上了三周忌辰这天未到场之憾。“早曾亲祭酹金卮,返跸重临泪写悲。忽过三年一瞬耳,那堪厚夜永思之。无奈从兹将日远,肩舆命去意迟迟。”【19】三周年过后,丧礼告一段落,应该离开了,但迟迟不忍动身。

三、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乾隆十七年,胜水峪陵寝完工,孝贤皇后梓宫从静安庄移出,葬人“万年吉地”地宫。乾隆帝临视梓宫启跸,入葬,并赋诗两首,“心知此别非常别”【20】。从此,孝贤皇后丧事彻底结束,而乾隆帝的诗作也从情感浓烈,转变成如丝如缕的回忆。乾隆十九年,奉皇太后东巡盛京祭祖,途经科尔沁。孝贤皇后所生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下嫁科尔沁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夫妻同来侍宴。在酒宴上赋诗:“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③看着女儿,又想起了前妻。到了盛京旧宫,忆起乾隆八年孝贤皇后曾陪同来此,不禁“怆然忆昔年”。
乾隆二十二年南巡,路过曲阜祭孔。但对济南城,还是“稍可历城不入望,恐防忆旧泪、执波”【22】。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乾隆帝也由壮年进入暮年。子女们长大成人,陆续娶妻出嫁,繁衍后代。他每隔几年都要到东陵拜谒,每次都要到孝贤皇后陵前酹酒。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诉她,她在世时尚在怀抱中的两个小孙子已经娶了媳妇。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告诉她已获元孙。乾隆帝最后一次到孝贤皇后陵前,已是嘉庆元年(1796年)85岁高龄了。这时他已传位给皇十五子永琰,自己做了太上皇,孝贤皇后也跟着变成“太后”了。“昨叩六旬年,今携子位传,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瀚忆,四十八年分。”【23】诗注云:孝贤皇后于戊辰三月十一日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他与皇后分别已经整整48年了,还在追忆皇后,感叹偕老愿虚,他是保持了一生对皇后的追念。
纵观乾隆帝100多首悼妻诗,感情浓烈、沉痛,既勾勒了皇后的贤德,又见出了皇帝的真情,为我们研究乾隆皇帝,研究后宫生活,开了一扇窗口。在现代社会中,能把对亡妻的怀念写得这么过程完整,表达充分,也是很少见的。
从以上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孝贤皇后的大致风貌。
1、出身名门,教养良好,能妥善处理宫中上下左右的关系。上对雍正帝尽孝,尤其代替乾隆服侍太后,博取太后欢心,下能宽待其他妃嫔和非己所生子女,安定内治,使乾隆帝专心一意处理国政,其特殊的人格魅力,博得皇帝敬重。
2、与皇帝同呼吸,共命运,思想感情高度一致。例如在祈雨和缝制燧囊等事情上,突出体现了与丈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上的融洽。
3、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与皇帝一致的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对皇帝极尽体贴、关怀之情,愁喜与共,寒暄不忘,是皇帝生活上的亲密伴侣。
4、发病远因是丧子的打击,心理受创,近因是旅途劳顿,发病地点是岱顶行宫“云巢”。
反观乾隆帝,爱妻的不幸逝世,使他一下子跌人感情的深渊。读他的悼妻诗,我们感受到,他对妻子爱之深,痛之切,具有一般常人达不到的感情深度。由于20年的幸福婚姻突然丧失,他参透了生命的无常、幸福的无常,产生了深刻的人生幻灭感。他虽为多情帝君,但对孝贤皇后感情非常专注。尽管妃嫔众多,仍产生了强烈的虚空感。
乾隆帝89年的人生长河,处于清代最鼎盛时期,“文治”、“武功”可谓轰轰烈烈。他寿命最长,享福最多,自称“十全老人”,但在壮年丧妻这一点上,命运却给了他深深的一击。由此,引发了他强烈的精神震荡,他悲伤、痛苦、暴躁、易怒,使一己的不幸波及到家族其他成员和为数不少的朝廷要员身上。对待皇子和处理丧事的大臣,稍有不顺,便责罚不已,竟有大臣和皇长子永璜为此丧命,其他受罚、削职、流放者数十人之多,简直引发了一场宫廷风暴。
对待继皇后,他始终走不出先皇后的阴影。他也认识到,岂必新人终不及,但无奈,究输故人久相投,以至决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有人提议再立皇后,引起他一顿激烈的批驳。就是这种固执,使他85岁高龄时,站在孝贤皇后陵前感叹:“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24】
由于岁月的流逝和自身的不断调整,他的心态逐渐平复,但他中年的痛楚和晚年的遗憾,不能不说是他看似圆满的一生中不幸的一面。
注释
【1】《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五,页3,《清历朝御制诗文全集》,光绪五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承办铅活字本。版本下同。
【2】《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三,页27。
【3】《乾隆御制诗二集》卷四,页4。
【4】《乾隆御制诗二集》卷四,页10。
【5】《乾隆御制诗二集》卷四,页1。
【6】《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五,页20。
【7】《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五,页21。
【8】《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七,页12。
【9】《乾隆御制诗二集》卷八,页13。
【10】《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一o,页24。
【11】《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一二,页13。
【12】《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一四,页5。
【13】《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九,页5。
【14】《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o,页26。
【15】《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五,页21。
【16】《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二,页8。
【17】《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二,页29。
【18】《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五,页21。
【19】《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二八,页3。
【20】《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三七,页25。
【21】《乾隆御制诗二集》卷五一,页15。
【22】《乾隆御制诗二集》卷六七,页4。
【23】《乾隆御制诗余集》卷三,页13。
【24】《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九五,页22。

评论

热度(57)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